朱德故里景區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面積5.6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92.6%,是一個與村民共生共融的開放式、原生態景區。朱德故居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位于朱德同志的故鄉——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1978年12月13日經中共中央批準興建,1982年8月1日落成開館,鄧小平題寫館名。紀念館以“人民的光榮”為主題,設置“朱德生平事跡基本陳列”“思念”專題陳列和互動體驗區三大版塊。基本陳列共分為“苦悶中的求索”“紅軍總司令”等9個部分32單元,實事求是地展示了朱德同志的豐功偉績,謳歌了朱德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

朱德故居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琳瑯山下的朱家大灣,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面積約260平方米。朱德故居依山臨澗,背北向南,為三合院川北民居布局。正面是堂屋、臥室和灶屋,土墻瓦房;東側是釀酒作坊、蠶房和農具屋,系穿斗木結構板壁瓦房;西側的牛欄、豬圈,是木架草房。整棟建筑瓦房草房相間,土墻板壁混綴,顯得古樸典雅。朱德9歲時從李家灣遷此居住達14年之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德出生地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琳瑯村李家灣,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占地1320平方米,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川北三合院民居,初為當地李姓富戶所建,后由地主丁邱川購買改建。1882年,朱德祖父朱邦俊佃租丁姓地主田地時租住在這里。1886年12月1日(農歷冬月初六),朱德就出生在西側的倉屋里,并在此生活了9年。

藥鋪埡私塾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琳瑯山西北埡口。清末,朱氏宗族先在此地建一幺店,開設中藥鋪,取名為藥鋪埡。1892年,藥鋪埡主人朱世秦應族人重托,增辦了一所私塾,6歲的朱德便到此啟蒙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在這里辦起了“琳瑯小學”,后改名為“藥鋪埡小學”,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校名。2006年,學校搬離此地,私塾恢復原貌。

席家碥私塾位于儀隴縣馬鞍鎮席家碥,距朱家大灣約4公里,由席聘三創辦,他雖多次考秀才落榜,卻“有骨氣”“很懂人情世故”,熟悉歷史,思想進步,喜歡縱古論今,抨擊時弊。1896年,朱德來到席家碥私塾就讀,席先生為他取字“玉階”。一年中,朱德大約有三四個月在家做農活,有六七個月去讀書。在這里,他斷斷續續地讀到了1904年。在席先生的啟蒙、引導和現實生活的教育下,朱德開始萌發出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1900年夏旱,朱德帶領小伙伴們親手挖掘的一口水井。因在儀隴縣馬鞍鎮琳瑯山下,鄉親們取名“琳瑯井”。1996年,在朱德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鄉親們又對其進行了修繕,修筑了井臺、照壁,刻寫了“琳瑯井”3個大字,修建了“飲水思源”五角亭,以表故鄉人民的懷念之情。“琳瑯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柏樹位于儀隴縣馬鞍鎮朱德故居東側,兩株,合圍粗,人們稱它“雙柏樹”。樹圍約兩米,高約20多米,枝葉繁茂,古樸蒼勁,似巨人筆直地矗立在那里。朱德同志青少年時常在這兩株柏樹間橫綁一根木棒,在上面練習翻單杠,以此強身健體。

四方田位于儀隴縣馬鞍鎮朱德故居正前方,是朱德家唯一的祖業田,長約40米,寬約30米,形似方形,人們便稱之為“四方田”。朱德少年時常在這田里勞作、養魚。

丁氏莊園位于儀隴縣馬鞍鎮琳瑯村二社,為土木結構歇山式木重樓單檐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大二小三個四合院組成。三個四合院呈一字形排列,中軸對稱,莊園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共有房屋108間。整座建筑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文化厚重,是一座客家建筑活寶庫。

馬鞍中學朱德題詞碑立于1978年,矗立在馬鞍中學操場,碑通高13米,碑體為磚石混合結構,基座呈方柱形,四周用石欄圍繞,正面豎刻朱德1960年3月回鄉視察時為馬鞍中學的題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共產主義新人。朱德1960年3月10日。紀念碑左右配以金錢菊花仿磨石圖案,色澤明快,美觀高雅。

朱德銅像紀念園是人們瞻仰朱德銅像、學習朱德思想、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圣地。紀念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朱德元帥銅像矗立在園區中央,陳列室、功勛坊、名人題詞墻分布周圍。紀念園呈南低北高臺階狀,分為4個臺面。走進紀念園大門,迎面是一道黛色花崗石園名墻,正面鑲嵌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題寫的“朱德紀念園”5個金色大字,園名墻背面鐫刻了朱德同志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