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作為寶貴的文化資源,其教育意義深遠、傳承意義重大。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紅色文化發展?,F如今,短視頻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產生強烈沖擊的同時,也為紅色文化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媒體環境下,主動搭乘新媒體技術快車,運用短視頻詮釋與傳播紅色文化,是適應新媒體發展趨勢、提升傳播效率、擴大傳播影響范圍的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短視頻的優勢,在網絡空間中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能,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是創作主體和傳播途徑的變化對紅色文化原有傳播格局形成沖擊。在傳統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主要為電視、廣播、報紙等。在信息化時代,社會的多元化、個體化和網絡化趨勢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提出了新的挑戰,創作主體的多元化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產生著重要影響。例如,更多的民間機構、網民個體、商業企業等自發創作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并進行傳播。
二是紅色文化短視頻內容更新速度快,同質化問題嚴重。由于短視頻生產和發布速度快,以及受眾“快餐式”的信息消費習慣,紅色文化短視頻面臨著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這對如何呈現地域紅色文化特征提出了更高挑戰。以北京紅色文化短視頻為例,雖然以北京紅色文化為主題創作的短視頻資源已初具規模,但多數作品內容存在構思與模式雷同的現象,缺乏視角創新和內容的特色化呈現。這主要源于創作者沒有深入理解和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主題,導致作品內容多呈現表面化、單一化特點,且缺乏創造力。
三是缺乏優質二級傳播“意見領袖”。有觀點認為,大眾傳播信息首先從媒體流向“意見領袖”,再通過“意見領袖”的解讀傳遞給追隨者或其他人,優質的二級傳播“意見領袖”擔當著將紅色文化的精華部分正確解構、理解并再傳播的角色。而現今優質二級傳播“意見領袖”的缺失,可能導致紅色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噪聲增加,甚至可能被曲解或者誤解。
新媒體環境下提升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效能之路
首先,要建立多主體協同參與的內容創作機制,夯實多方位傳播紅色文化的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信息處理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大眾逐漸投入到短視頻的創作及傳播中。在此背景下,專業和普通生產者之間的協作關系需要進一步協調,應按照協同創新理念,探索構建聚合多邊力量的文化短視頻傳播格局,著重探討如何聚合“短視頻平臺內容供給側等社會網絡同邊方+職能部門、紅色文化資源管理單位、高校為代表的知識機構和MCN等跨邊方”,形成協同創新的多邊傳播,實現主體的多元、內容的拓展、形式的創新和價值的落地。近年來,多地組織紅色文化資源管理單位、各高校及主流媒體平臺,開展優質短視頻創作與展播,形成了“爆款”,有效拉近了紅色文化與大眾的距離。
其次,內容創作應建立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以提升紅色文化傳播的吸引力和關注度。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群體多樣,不同年齡、地域、文化背景的用戶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創作者傾聽用戶需求。因此,在創作短視頻內容時,應先對觀眾的媒體喜好進行一個系統了解,再據此規劃相應的視頻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升紅色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力。
最后,促進“中心多元化”,營造紅色文化傳播良好氛圍。在新媒體時代,傳播空間“去中心化”,麥克風和鏡頭不再僅僅是主流媒體和名人網紅的專利,普通的大眾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一展身手,積累關注者,形成影響力。這種“去中心化”的現象催生了大量的創新內容,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空間,使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紅色文化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過程。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風險,如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因此,讓簡單的“去中心化”轉化為“中心多元化”,營造紅色文化的良好傳播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要在短視頻品質上進行把控,鼓勵來自不同領域、擁有多元視角和技能的主體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推廣,產出內容優質、形式創新、語態鮮活的內容,實現價值觀的正向引導。
(張建寶,副教授,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思政課教師專項“革命文化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項目編號:22VSZ074);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課題“北京紅色文化的移動傳播研究”(項目編號:BJSZ2021YB45)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