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暑期,紅色旅游客流攀升。吉林通化渾江東岸的山崗上,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靜靜矗立。松柏環抱中,楊靖宇將軍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視著他用生命守護的白山松水。這座承載著英雄史詩的紅色殿堂,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讓東北抗聯精神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走進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4支舉向空中的步槍,象征著東北軍民14年艱苦抗戰的光輝歷程,也是后輩以“鳴槍禮”的形式,向英勇的抗聯將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紀念館“鐵血英魂”展線上,一幅長50米,高4米的巨幅水墨壁畫鋪滿了3面墻。畫中,3000余人像組成了群山造型,既象征著綿延起伏的長白山脈,也象征東北數千萬同胞不做奴隸、誓死驅寇的決心。
紀念館中,兩塊看似普通的木頭靜靜地躺在展柜中,木頭上的“中國報”等字跡仍能辨認,這件文物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件物品,當初被稱為‘消息樹’或‘標語桿’。在東北抗聯時期,各部隊為了傳遞消息不被敵人發現,便利用大樹的隱蔽性,扒下樹皮,將聯絡用語或宣傳標語刻在樹上。”講解員于洋講述著文物背后的故事,游客們在感嘆抗聯將士智慧的同時,被將士們在艱苦條件下展現的不屈精神所折服。
紀念館內,900余件珍貴的文物、文獻、圖表和精美的繪畫、逼真的復原場景,充分展現了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戰斗經歷、戰斗場面、戰斗成果和戰斗生活。
“要讓文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館長高境遠說,近年來,紀念館不斷挖掘文物背后的細節,深入還原抗聯將士曾經的戰斗、生活場景。
在紀念館的展柜中,存放著一封來自日本的“謝罪書”。“這封信是對楊靖宇將軍英靈的告慰,也告誡著后人要銘記歷史。我們希望通過對東北抗聯歷史的不斷挖掘,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記住這段歷史。”高境遠說。
夏天的楊靖宇烈士陵園,青松翠柏,郁郁蔥蔥。陵園于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之一。
7月初,楊靖宇將軍雕像前傳來堅定而洪亮的宣誓聲,來自長春工程學院水利工程學院的100余名師生走進陵園開展紀念活動。“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抗聯將士們的不屈和悲壯,很震撼,也很受鼓舞。”張同學在宣誓后感慨道。
暑期以來,來自吉林省內各地的企事業單位員工、院校學生等,紛紛走進楊靖宇烈士陵園,緬懷抗聯烈士,傳承東北抗聯精神。“6月以來,我們已經接待參觀團體300余批、7.8萬余人次。”于洋介紹。
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志已經65歲了,但他還經常會前往陵園祭拜。作為吉林楊靖宇干部學院的特聘教師,他時常奔赴各地宣傳紅色文化和東北抗聯精神。“我的爺爺楊靖宇一生都在沖鋒。站在他曾經戰斗過的土地上,每一次講述他的故事,我都能從聽眾濕潤的眼眶中,感受到那份跨越80多年的精神共振。”馬繼志說,未來還會拿出更多精力,講好英雄故事,弘揚好東北抗聯精神,把紅色基因不斷傳承下去。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精神的力量。楊靖宇烈士陵園暨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正以最鮮活的方式,讓東北抗聯精神跨越時空,融入血脈,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長,成為激勵后人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