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與課程思政雙重背景下,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為英語語法教學提供了真實歷史語境與價值載體。本文以延安寶塔山、小河會議舊址、綏德師范紀念館等資源為切入點,構建了“資源轉化—實景教學—評價反哺”三維路徑,以期推動語法教學從課堂訓練向文旅服務轉型,為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國際化提供語言人才支撐。同時,研究紅色旅游資源與英語語法教學的融合路徑既能破解傳統語法教學中“機械訓練、脫離語境”的困境,又能通過語言形式傳遞革命精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
陜北紅色旅游資源:語法教學的文化實景載體
陜北革命遺跡蘊含豐富的語言素材,其歷史敘事性、精神符號性與國際傳播性,天然契合語法教學對“真實性”與“思想性”的雙重需求。陜北擁有棗園、楊家嶺、延安革命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更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教學價值。
革命文獻的句法價值重構。陜北紅色旅游資源的獨特文本形態,為語法教學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文化實景載體。以毛澤東《論持久戰》英譯本為例,其時間狀語從句結構的運用,揭示了語法形式與深層戰略思維之間的內在關聯,使抽象的語法規則在革命歷史的文化實景中得以具象化闡釋。再如延安時期的外宣標語,如“Build a New China with One Heart”(萬眾一心建設新中國),其祈使句的強烈感召力與名詞短語的凝聚效應,不僅是講授句式功能的活態案例,更將集體主義精神的抽象價值轉化為依托特定革命文化實景、可感可知的語言載體。這些依托陜北革命場景的語言實例,是將特定的語法項目與歷史文化內涵深度綁定的文化實景教學資源,有效破解了傳統語法教學中語境缺失的困境。
旅游場景的跨文化語法對接。例如,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對延安窯洞的描寫中,以介詞結構和空間隱喻構建了地域文化意象;綏德師范紀念館展陳文本中,通過定語從句實現了歷史因果的邏輯顯化,為語法教學提供了敘事與形式的雙維范本。
這些范例表明,陜北獨特的旅游場景正是語法規則運用于真實歷史文化語境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在理解語法的同時,得以浸潤式感知特定的革命歷史場景與精神內涵,從而實現語法教學從形式訓練到文化實景應用的跨越。
探索融合路徑:從課堂到景區的實踐創新
面對陜北紅色旅游國際化進程中高質量雙語服務需求與景區資料相對匱乏的挑戰,我們探索了將紅色資源轉化為語法教學優勢并服務文旅發展的具體路徑。
資源轉化:構建語言素材庫支撐教學與服務。系統性建設服務于教學與翻譯實踐的漢英平行語料庫至關重要。這包括整合小河會議決策文本、南泥灣開荒日記、魯藝文藝作品等原始資料,收錄景區導覽詞、外媒宣傳內容等雙語素材。在此基礎上,可標注典型語法結構,開發便于精準調用的“語法—文化”雙維度檢索系統,為師生教學和景區翻譯提供幫助。
實景浸潤:在紅色地標中活化語法應用。突破課堂局限,將教學場域延伸至紅色景區,實現“學用一體”。例如,在楊家嶺革命舊址,讓學生角色扮演“國際游客”“雙語導游”或“歷史親歷者”,運用虛擬語氣重構歷史決策場景,在語言實踐中深化學生對戰略智慧的理解。開展文旅服務型任務則是檢驗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方式。例如,將景區標語“艱苦奮斗”的英譯從“Hard Work”優化為更能傳遞精神內核的“Unyielding Struggle with Revolutionary Faith”,通過名詞短語擴展實現精準表達;運用定語從句詳細描述文物,明確文物的時空坐標和歷史角色,闡明文物在革命進程中的意義;在展陳策劃方面,為清澗革命歷史紀念館設計互動展板,運用虛擬語氣構建歷史假設,有效提升國際游客的參與度。
重構評價:關注語言能力與文旅服務實效。傳統語法評價側重句式準確性,而服務于紅色旅游國際化的融合教學,其評價需同步關注文化闡釋效能與旅游服務價值。評價維度應包含語法適切性、文化闡釋力和旅游服務價值。
健全保障:構建紅色語法教學的長效生態與保障體系。共建實景教學實踐基地。深化高校與延安革命紀念館、小河會議舊址等核心紅色場館的合作,共建標準化、可持續的“英語語法實景教學基地”。強化師資隊伍“紅旅素養”。組織教師定期參與“雙語黨課開發工作坊”等專項培訓,深化其對革命歷史文化的理解,提升其紅色精神闡釋能力、將文旅服務需求與語法知識系統融合的教學設計能力。構建數智化傳播賦能平臺。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擴大教學影響力與服務覆蓋面。例如,制作“語法解碼紅色陜北”系列微課,并孵化“紅色文化雙語主播”人才。基于此,為語法教學的深化推廣與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最終形成服務陜北紅色文旅國際傳播、兼具教育價值與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陜北紅色旅游資源與英語語法教學的深度融合,超越了傳統教學的工具理性局限。它讓抽象的語法規則在歷史的厚重與精神的傳承中找到了新的生命:以時態轉換呼應歷史進程,重構時間的線性流動;用虛擬語氣表達歷史可能性、集體愿景或反思,揭示歷史選擇的重要性;借定語從句來補充歷史事件的深層影響,將邏輯隱含于修飾結構中;用情態動詞來傳達集體立場或歷史必然性。可見,語法是解碼革命文化、貫通歷史與當下的符號系統。未來,應進一步強化“文旅—教育”協同生態,讓黃土高原的紅色記憶,在全球化語境中煥發永恒生命力。
(唐忠江 榆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系陜西省第三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英語語法》”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