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嘹亮的軍號聲,至今仍回響于人們的心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同時各紅色場館景區不斷創新形式,推出豐富活動,吸引更多游客走進紅色場館,了解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游客在歌曲《跟著共產黨走》誕生地沂南縣東高莊村的展館中觀看紅色文藝演出 李金鑫 攝
用多元方式講述抗戰故事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8月15日,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勝利之路》浮雕前,“血色豐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火熱進行,生動的紅色故事、感人至深的沉浸互動、振奮人心的舞蹈,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東北淪陷史陳列館講解員徐婉茹介紹:“今天,我們舉辦這次活動,就是想通過多樣的形式,帶大家追憶那段崢嶸歲月,讓一代又一代人銘記這段歷史。”記者了解到,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也將于9月3日舉辦“抗戰中的女性力量”主題展,通過豐富的珍貴文物、歷史照片,以及多媒體互動展示,表現中國女性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
近期,不少紅色場館景區推出了特色鮮明的主題展覽和宣傳活動,用翔實的內容、多樣的形式讓觀眾記住這段歷史,感悟紅色力量。
在江蘇鹽城,這段時間,新四軍紀念館不間斷地推出專題展覽和系列活動,“正義審判——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史實特展”,帶領觀眾接受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現實啟示意義的思想洗禮;“鐵軍魂 鹽城紅”第四屆“童聲宣鹽·小鐵釘”紅領巾志愿講解員選拔培訓考核活動,以孩子的視角增強講解的親和力,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更多的共鳴……“為提升參觀體驗,我們將開放時間延長至18時,并提供免費講解。觀眾還可自主選擇AI智游紀念館服務,體驗全程專業講解與問答功能,增強參觀的沉浸感和互動性。”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朱卓說。
在湖南寧鄉,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精心策劃并推出“烽火丹心——劉少奇與抗日戰爭專題展覽”。該展覽以抗戰歷程為主線,通過10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100余件實物展品,系統展示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歷史意義。在展陳方式上,紀念館突破傳統“展板+陳列”模式,注重體驗營造與感官融合,綜合運用實物展品、復原場景、多媒體互動、數字影像等現代展陳手段,打造沉浸式觀展環境,使觀眾在多維度、多層次中感知歷史氛圍、走入歷史情境。此外,紀念館還精心制作“抗日戰爭特輯”系列短視頻,結合歷史紀錄片與微故事的敘述形式,自8月15日至9月3日在新媒體平臺每日更新播出。
在陜西延安,金延安旅游度假區打破了傳統紅色場館的靜態展陳模式,讓紅色歷史從書本和展柜中走出來。度假區以“延安記憶”為主題,1∶1復刻了上世紀30年代的延安街景,再現安瀾門、天主教堂、新華書店等標志性建筑,并融入陜北民俗文化,形成“紅色歷史+民俗展演+實景體驗”的立體場景,再現80年前的陜甘寧邊區老延安。“我們兼顧歷史厚重感與現代吸引力,建設了‘可觀、可感、可參與、可消費’的體驗式紅色旅游度假區。”陜旅集團延安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國小強說。
在山東臨沂,“派兵去山東——八路軍第115師在沂蒙展”在臨沂市博物館開展,全面呈現八路軍第115師挺進沂蒙后,與當地軍民并肩作戰、鞏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歷程。記者近日來到位于臨沂市莒南縣的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通過實地參觀感悟抗戰精神。在場館的抗戰支前文化體驗區,擺放著抗戰時期沂蒙地區的生產生活用品、各類農具。“我們用實物再現真實歷史場景,讓游客對那段歲月有深刻的感受。此外,我們規劃了一系列兼具歷史韻味與知識性的區域,設置了《大眾日報》頭版墻、山東省政府公印雕塑、我和國旗同框等點位。這些點位融入了莒南紅色歷史元素,滿足了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拍照留念的需求。”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相關負責人說。
用深入體驗銘記抗戰歷史
用特色展覽、多元方式吸引人,更要用深度體驗、優質服務留住人。
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近期迎來了不少親子家庭客人以及趁暑假結伴出游的學生群體。“我們針對不同客群,采用分層分類講解的方式和定制講解內容。比如對青少年群體,用故事化的語言,結合互動提問的方式講解,把抗戰英雄事跡融入歷史知識,同時增加歷史背景深度解析與精神內涵解讀。”景區工作人員介紹。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著力突破傳統展陳模式,通過開設深度研學場景,強化紅色文化教育的系統性與感染力。朱卓介紹,一方面,紀念館開設“鐵軍夜校”“鐵軍課堂”,依托館藏史料與研究成果,針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圍繞理論學習、互動實踐等開展活動。另一方面,紀念館依托館內基本陳列展覽,以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幫助青年學生上好與紅色歷史相結合的“大思政課”。“我們結合大學生暑期志愿服務的需求,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訓與激勵機制,壯大宣教隊伍,不斷延長紅色教育鏈條,使場館真正成為集歷史展示、思想教育、文化傳播、精神滋養于一體的生動課堂。”朱卓說。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伴隨《新四軍軍歌》鏗鏘有力的旋律,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原創話劇《烽火中的青春之歌》已進入最后的排練階段,即將面向游客推出。“用文藝演出的形式解讀歷史事件,不僅增強了參觀的代入感和儀式感,也拉近了歷史與當代觀眾的情感距離。”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公眾服務部負責人章霞介紹,近年來,紀念館積極探索更富有感染力的多元化表達方式,結合館內展覽內容和文字資料,開發了多部紅色情景劇,讓沉睡于書頁間的歷史“活”起來,實現游客從靜態觀展到動態參與的轉變。
安徽金寨不少紅色場館與景區針對暑期年輕游客多的特點,積極開拓數字技術服務,通過創新展陳形式增強展覽吸引力,讓革命歷史的敘述更加生動鮮活。比如,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合作,開展紅色文化數字化項目。學院團隊在紅軍廣場、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啟動了數字人講解系統開發項目,運用AI語音合成技術,打磨講解內容,以可視化的方式實現紅色精神的現代表達與傳播。
遼寧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同樣重視數字化建設。“我們在展廳中加設了半景畫微電影,對工人的英勇反抗故事著重渲染,通過幻影成像等數字化技術,還原了新邱下菜園子暴動場景。紀念館的智能語音講解系統,覆蓋紀念館3個場館和紀念碑廣場等室外地點,為游客參觀提供便利。在場館內,參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展柜和展墻上的二維碼,收聽專業講解員介紹;在室外紀念碑廣場、‘滿炭墓地’石樁等地點,游客步行經過時,會自動觸發語音講解。”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期《生萬物》《我們的河山》兩部電視劇陸續在央視熱播,其核心取景地——山東沂南紅嫂家鄉旅游區暨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紅嫂家鄉旅游區通過“劇集+紅色文化”,增設了更多體驗場景,比如梳理了《生萬物》和《我們的河山》中的經典場景,設置參觀路線和指示牌;還原熱播劇中的屋內陳設、屋外布景等劇內場景,讓游客有更加真實的體驗感。臨近開學季,景區還推出“帶著沂蒙精神上大學”活動,針對大一新生開展免門票活動,希望青年一代在開啟人生新篇章前,能來這里接受一次紅色文化的洗禮,將沂蒙精神作為最珍貴的“入學禮”。
用更大力度弘揚抗戰精神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紅色場館景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肩負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使命。不少場館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進校園、進社區,加大紅色文化傳播廣度深度,進一步弘揚抗戰精神,讓愛國主義教育入心入腦。
近段時間,位于西安市臨潼區華清宮景區內的西安事變舊址每天都會接待大批游客,其中學生團隊很多。“除了組織學生們來景區參觀學習,我們還組織宣講團隊走進陜西省內高校及中小學,通過講解人員生動講述、珍貴歷史圖片和影像資料展示,為學生解讀重大革命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及影響,輔以學生詩歌朗誦等互動環節,深化學生們對歷史的認知和愛國情感的培育。”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馮超介紹。
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則邀請黨史專家走進場館開展專題授課,圍繞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進行多維度延伸講解。“專家們系統梳理從局部抗戰到全面勝利的歷史脈絡,幫助游客在清晰的歷史框架中深化對抗戰精神豐富內涵的理解,讓那段崢嶸歲月的精神密碼得到更專業的解讀。我們還邀請抗戰老兵及革命后代,為觀眾講述親身經歷或父輩的抗戰往事——無論是槍林彈雨中的生死對決、艱苦環境下的生存堅守,還是與當地群眾互幫互助的魚水深情、面對絕境時的信念抉擇等,都以真實可感的個人經歷替代了傳統的講解。這些帶著溫度的故事,讓游客直觀觸摸到歷史的肌理,深刻感受抗戰精神在具體人物與事件中的生動體現,從而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走進內心、融入思想。”景區工作人員說。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劉少奇同志紀念館一直積極發揮陣地作用,與周邊學校一起,做好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工作。“我們將持續推進‘走出去、請進來’宣傳工作,強化資源協同與形式創新,全力拓展抗戰精神與紅色文化的傳播廣度與深度。”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
記者了解到,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整合抗戰主題移動展板、實物復刻品、專題黨課和情景劇等資源,將組建專業紅色宣講團隊,開展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四進”行動。依托“點單式”服務模式,為不同群體定制內容,比如面向中小學生推出“抗戰英雄故事匯”情景課堂,激發愛國情感;面向高校學生組織“抗戰精神與時代使命”主題辯論,引導深入思考等,實現紅色文化精準觸達、抗戰精神深植人心。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堅持“走出去”巡展宣講已有數年,并為此專門成立了巡展宣講小隊,將紀念館臨時展覽以展板的形式送進機關、校園、社區、企業等。巡展宣講小隊由4名專職講解員、13名館內志愿者組成,打造行走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我們希望通過巡展宣講活動,讓更多市民游客、青少年學生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
“這把駁殼槍,見證過烽火歲月的錚錚鐵骨”“這張《抗敵報》的字里行間,透露出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今年以來,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推出“行走中的文物——革命文物映初心”大思政課宣講活動。工作人員走進學校和社區,以實物為媒、以史實為基,引導觀眾在觸摸歷史遺存的過程中,實現與革命歲月的精神對話。“我們通過采取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教育方式,讓紅色歷史走出展廳、走進生活,使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抗戰精神更加具象、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章霞介紹,截至目前,“行走中的文物”宣講活動已開展10場,直接覆蓋受眾超5000人次,紅色文化在跨越時空的講述中越傳越遠、深入人心。
(采訪組成員:劉玉萍 任麗 朱文文 邰子君 高雯雯 周鳳文 高慧 周麗 統稿:武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