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戴著草帽、身穿白褂的少年靈活穿梭在縱橫的水道間,駕竹排、頂荷葉、打鬼子、炸敵船……”這是無數人童年記憶中的“小兵張嘎”形象,也讓大家記住了白洋淀、記住了雁翎隊。
在被譽為“華北明珠”的雄安新區白洋淀上,曾活躍著一支令日寇聞風喪膽的“水上奇兵”。80多年前,他們以蘆葦蕩為屏障,用土槍、魚叉、大抬桿與敵人周旋,駕輕舟、穿葦蕩,打響了一場場擊敵船、端崗樓、拔據點的傳奇戰斗。如今,位于白洋淀景區文化苑內的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正是這段歷史的展示者。
主題浮雕 見習記者 夏冬陽 攝
中國旅游報社見習記者步入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棕銅色主題浮雕。“水上奇兵雁翎隊”7個大字下,數名戰士或駕駛小船,或手持武器,宛如雁陣穿梭在蘆葦蕩中。“1939年,面對日寇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瘋狂掃蕩,白洋淀漁民、獵戶自發組建了一支獨具特色的冀中抗日武裝力量。他們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神出鬼沒,與日寇展開敵后游擊戰。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蔽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的包運船……”講解員何丹介紹。
“為什么叫‘雁翎隊’呢?”有觀眾提問。“您看這支土槍。”何丹指向展墻上的“大抬桿”照片,向觀眾解釋,“這支自制火藥槍長2.5米,前半截裝著鐵砂,后半截填滿火藥,點火處插著一根斑駁的雁翎。游擊隊隊員們用雁翎堵住點火處,防止水浸,行船時又模仿大雁‘人’字隊形,所以得名‘雁翎隊’。”
記者看到,紀念館中,一張張展現雁翎隊軍事行動的老照片、一件件雁翎隊用過的物品……大量翔實、珍貴的文獻資料、實物與雕塑,記錄著這支抗日武裝隊伍在人力和裝備落后情況下重創敵人、英勇斗爭的歷史。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在“雁翎隊的創建”單元,幾名學生輕聲朗誦這首傳唱至今的民謠。“先輩們太聰明了!沒有先進武器,靠著對地形的熟悉、對家鄉的熱愛,硬是在水上打出了一片天地。”高一學生高熠晨感慨道。
在“雁翎雄風”單元,一艘槐木制成的小船前圍滿了觀眾,大家的目光中滿是對這艘“功勛戰船”的好奇與敬意。“這就是雁翎隊當年伏擊敵船的核心裝備‘槍排’。通過它,我們可以直觀感受‘水上奇兵’的作戰智慧。”何丹介紹,槍排長4米,寬1米,頭寬尾窄,錯葦行進沒有聲音,水深半尺即可行船。
“怪不得能在蘆葦蕩里悄無聲息地穿梭,雁翎隊的智慧令人敬佩!”來自北京的觀眾李薔說,“真是難以想象,我們的先輩們就是靠著這樣簡陋的裝備創造了一個個抗戰奇跡。”
“不少游客最開始是通過‘小兵張嘎’了解白洋淀的抗戰故事。但其實‘小兵張嘎’并不是某一個人,他是后人根據雁翎隊隊員塑造出的形象,白洋淀男女老幼都是英勇的‘嘎子哥’,他們與八路軍魚水情深、共同戰斗。”在“魚水情深”單元,何丹站在一組老照片前,將白洋淀人民縫制棉衣、破冰捕魚、不顧個人安危掩護雁翎隊的故事娓娓道來。
“老人、孩子都在為抗戰出力!”來自蘇州的觀眾陳雅琪停下腳步,語氣里滿是驚訝。她指著展柜里一件打滿補丁的軍服說:“這件軍服的布料都磨得發亮了,還能看到不同顏色的補丁,應該是被好幾位大娘縫補過吧?抗戰不僅是戰士們的事,百姓們也是‘隱形的戰士’,沒有他們的支持,雁翎隊哪能安心打仗啊。”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要像雁翎隊一樣勇敢”“偉大抗戰精神永存”……記者看到,在紀念館出口處,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來自天南地北的觀眾們的心聲。紅色基因在一次次凝望、一聲聲贊嘆、一段段感悟中完成了與當代人的接力傳承。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近年來,紀念館以“傳承雁翎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為目標,加強館校共建,開辦“雁翎精神”特色思政課程,開發《水淀奇兵——白洋淀抗戰史》系列微課程,推出沉浸式研學項目,著力打造大思政育人基地。紀念館所在地安新縣深挖白洋淀紅色資源,在紀念館的基礎上配套建設開放了“嘎子村”、徐光耀文學館等紅色場所,推出沉浸式抗戰情景劇、紅色文創市集等體驗項目,吸引廣大市民游客緬懷革命先烈、感悟紅色文化、傳承偉大抗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