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靜靜矗立。這里承載著朱村80余年紅色記憶,也是當地傳承沂蒙精神、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紀念館通過豐富的史料、示意圖與實物展陳,講述著壯烈的抗戰歷史,帶游客沉浸式回望當年八路軍濱海軍區四團三營八連戰士與朱村百姓生死與共的歲月。

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 紀念館 供圖
紀念館共設3個展區,還原了朱村抗戰的歷程。在“濱海來了老四團”展區,八路軍進駐臨沭的路線圖清晰可見,旁邊陳列著老一輩革命家在臨沭工作的史料,勾勒出紅色力量在這片土地扎根的軌跡。“槍聲就是命令”展區內,“朱村反擊示意圖”直觀展示了戰斗的艱苦態勢。“是八連救的朱村”展區則講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老連長鄢思甲等戰斗英雄生前留下心愿:在去世后將骨灰留在朱村,與這片他們曾經誓死守護的土地永遠相伴。
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講解員王經臣向游客們講述了當年的故事:“1944年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九(除夕),朱村村民們正忙著準備過年,日偽軍卻糾集500余人于拂曉發動偷襲。‘槍聲就是命令,聽到槍聲趕快準備戰斗!’八連連長鄢思甲當即集合部隊,不顧嚴冬河水刺骨,帶領戰士們涉水趕赴朱村。經過6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敵人最終被擊退,朱村百姓無一人傷亡,但八連的24名戰士卻永遠倒在了這片土地上。”
戰斗結束后,農歷正月初一清晨,悲痛的朱村百姓自發從家中捧出過年的第一碗餃子,齊聚在剛剛結束戰斗的朱村林地祭奠英雄。自此,“第一碗餃子敬先烈”成為朱村雷打不動的年俗,81年來從未間斷。
王經臣介紹,后來,八連被山東軍區命名為鋼八連。為紀念犧牲的戰士,朱村群眾在村內立起抗日戰斗紀念碑,并于2012年建成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讓英雄事跡永遠鐫刻在人們心中。
臨沭朱村紅軍小學學生王保銀聆聽完講解后堅定地說:“我想成為像鋼八連戰士那樣的人,報效國家、保家衛國。”
“我是土生土長的朱村人,小時候就聽過鋼八連的故事。我們村里人都記得,是鋼八連救了朱村,沒有鋼八連就沒有俺朱村人!”朱村村民王峰說。
近年來,朱村以紅色旅游帶動鄉村振興。2021年,朱村改造提升項目順利完成,沂蒙支前館、沂蒙民俗館、村史檔案館、導沭整沂紀念館相繼開放,與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形成了“一核四館”紅色矩陣,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教育。
臨沭朱村紅軍小學學生吳秋秋說:“每年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我們來到這里,為鋼八連烈士獻花、鞠躬。因為他們以前誓死保護朱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依托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朱村還持續拓展文旅業態,推進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建設紅色旅游區、明清村落風情區、河道游船觀光區、沂沭交匯生態休閑區、田園果蔬采摘區、柳韻慢生活民宿區等功能區,推動旅游從點上出彩、向全域開花。
如今,游客來到朱村,不僅能通過情景式黨課沉浸式感受紅色歷史,還能親手推起支前獨輪車,在互動體驗中真切感受當年的軍民魚水情。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讓朱村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如今朱村成了旅游區,近年來平均每年提供15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約3500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介紹,“旅游區年均接待游客達8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夕陽西下,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的燈光漸次亮起,照亮了館內的“槍聲就是命令”標語。80多年前,這句話是鋼八連戰士沖鋒陷陣的號角;80多年后,這句話成為激勵朱村人接續奮斗、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路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