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東麓、冀晉豫三省交界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靜靜矗立。中國旅游報社記者近日跟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宣傳基層行活動,走進這片承載著烽火歲月與革命精神的紅色熱土。
這片土地上,曾留下劉伯承、鄧小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身影。抗日戰爭時期,他們率領一二九師在此戰斗生活6年之久,指揮大小戰役3.1萬多次,殲敵42萬余人,創建了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由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將軍嶺、紅色記憶小鎮、太行頌文化園等多個片區組成,規劃面積達3.2平方公里,系統再現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
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青石鋪地、院落儼然,木質門窗與土坯墻體依然保留著抗日戰爭時期的質樸風貌。紀念館館長李洪義介紹,這里曾是劉伯承、鄧小平指揮華北抗戰的重要駐地,歷經多次擴建,現在占地面積已達3444.71平方米。記者看到,舊址內復原了師首長宿辦室、作戰室、機要室等場景,不少游客駐足在鄧小平同志曾使用過的桌椅前凝神靜思,仿佛穿越回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
邯鄲退休職工張金祥已是多次到訪,他感慨道:“單位每年都組織我們來,講英雄故事,走紅色地標,每次都有新的感動。”河北勞動關系職業學院的學生在這里上“開學第一課”。來自河北高速公路集團的職工們則在司令部舊址前莊嚴重溫入黨誓詞。
銹跡斑斑的刺刀、泛黃的電文紙、斑駁的軍裝……陳列館中的每一件文物都在無聲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將軍嶺上安放著劉伯承、徐向前等二十余位將帥的靈骨,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嶺名蒼勁有力,默默訴說著一段鐵血往事。
如何讓這段烽火歲月不被遺忘?一二九師紀念館交出了一份“活化保護、沉浸育人”的答卷。
近年來,紀念館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與研學教育深度融合。數據顯示,2024年紀念館全年接待游客215萬人次,研學人數14.9萬人次;2025年1月至8月,旅游人次達160.7萬,研學人數達10萬人次,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長16.69%。這些數字背后,是紀念館不斷創新宣教形式、提升服務品質的努力。
“背上背包、扛起槍,走一段八路軍路、吃一頓八路軍飯……”為增強游客體驗,紀念館推出了“當一天八路軍,做一回老區人”沉浸式研學品牌,開發了抗戰生活體驗、農耕勞作、手工技藝、紅色劇本殺等課程。紅色記憶小鎮推出的《黎明之前》劇本殺,以響堂鋪伏擊戰為背景,利用實景院落推動劇情,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至3小時。紅色記憶小鎮還通過復原邊區高等法院、冀南銀行造幣廠等30多處革命遺址,配套特色街景與民俗景觀,打造出集歷史研究、陳列展覽、影視拍攝、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紅色舊址群落。
科技賦能也為紅色教育注入新活力。位于陳列館三樓的沉浸式數字展廳正在建設之中,預計于10月初開放,將通過環幕投影和交互裝置立體呈現抗戰歷程。夜幕降臨,太行頌文化園變身光影劇場,通過燈光秀、地面投影、音樂與水霧效果,實現紅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交融。此外,游客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云游司令部舊址”。
文物保護是這一切的基礎。紀念館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少干預”原則,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700余萬元,實施司令部舊址日常養護、消防改造、建筑修繕等一系列工程,對館藏文物實行恒溫恒濕和專業庫房管理,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和風貌完整性。同時,投資200余萬元改造沿街商鋪、民居,形成“灰瓦、白墻、石板路”的冀西南風貌,實現文物本體與村落景觀的和諧共生。
作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還積極開展“展覽走出去”工作。該館的《太行山上》展覽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確定公布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陳列展覽推介名單。8月22日,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與劉伯承同志紀念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整合與傳播創新。
李洪義說,紅色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鑄魂育人的寶貴資源,紀念館將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偉大抗戰精神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綻放新的光芒。
從革命舊址到文旅地標,從歷史見證到精神源泉,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正以厚重的歷史、創新的表達和溫暖的敘事,成為太行山下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