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實物、照片與全息影像、大型展覽與體驗活動……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通過新征集的珍貴文物、創新的展陳方式及沉浸式體驗,讓更多游客看見歷史,望見未來。為滿足游客需求,10月1日至8日,紀念館延長開放至18時。
“這里曾是中共中央1936年至1946年間設立的秘密交通站、紅軍聯絡處,也是全國15個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中成立最早、堅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于1959年在此建立紀念館,讓這段烽火歲月有了可觸摸的載體。”講解員邊講解場館的歷史,邊示意大家跟隨她進入一號院。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這里是辦事處的核心工作區,抗戰時期連接延安與外界的‘紅色橋梁’就從這里延伸。”講解員抬手指向左右兩側掛著木牌的屋子,“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夜以繼日地工作,無數愛國青年也是從這個院落出發奔赴延安。”
在講解員的介紹中,游客們開啟了以一號院為起點的參觀之旅。“一號院雖面積不大,但功能完備、組織健全,設有統戰科等多個科室及汽車隊等下屬單位,當時有300多人在此工作。”記者了解到,目前,紀念館對外開放了一、三、四、七號院,包括接待室、會客室等多種場所。館內收藏文物600余件、回憶錄800余篇、歷史照片3000多張,陳列著革命先輩用過的文件、證章、電臺設備等珍貴文物。

學生們到紀念館參觀學習 受訪者供圖
室內的展柜中,泛黃的電報手稿、斑駁的軍用望遠鏡、簡陋的辦公桌椅……這些實物展品讓游客仿佛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在讀生陳博文在“秘密交通線”的復原場景前久久駐足,聽到地下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情報的故事時,他的眼中泛起淚光,指尖輕輕觸了觸展柜玻璃,“透過這些帶著歲月痕跡的實物,我能夠感受到那段滾燙的歷史。”陳博文說。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期,西安八辦舉辦了“美國記者海倫·福斯特·斯諾文物捐贈儀式”。“我們高度關注文物的表達和呈現。”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黨支部書記王歡說,新增文物已補充至《我愛中國——斯諾、海倫與中國抗戰》專題展中。該展覽精選30余件珍貴文物,通過4個單元多維度講述了埃德加·斯諾和海倫·福斯特·斯諾夫婦投身中國人民獨立與解放事業、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感人事跡。同期開放的還有《共衛山河——西安軍民抗戰紀事》《豈曰無名山河為證——黨的隱蔽戰線》兩大展覽,百余件抗戰文物與檔案,全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光輝歷程。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不僅注重保存歷史文物,還借創新展陳讓革命文物“活”起來。今年,原創展覽“開統戰先聲筑抗戰基石——八路軍駐陜辦事處史實展”,入選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陳列展覽推介名單。該展覽采用“一體兩翼”架構,以“千秋七賢莊”基本陳列為核心,搭配“我要去延安”與“大道共行”兩個專題展,鋪陳出宏大的抗戰統戰歷史畫卷。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千秋七賢莊”基本陳列以“一室一景一主題”的沉浸式設計,呈現辦事處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歷程;“我要去延安”于仿古四合院內以“一軸一線一區”布局,借助全息互動等手段,講述輸送愛國青年至延安的故事;“大道共行”則融合文物、場景與藝術元素,從國際視角展現接待國際友人、共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過往。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宣講處主任王卉介紹,9月以來,紀念館結合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為來自多所中小學的學生團隊開設了專場講解、情景黨課和互動體驗課程。在“我要去延安”專題展區,學生們通過全息影像技術“穿越”到抗戰時期,親身感受當年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革命熱情;在五號院體驗中心,孩子們通過摩斯密碼發報、紅色版畫拓印等實踐環節,加深對革命歷史的理解。
正如紀念館留言簿上參與活動的學生所寫:“這里不是冰冷的舊址,而是永不熄滅的精神燈塔。”“這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參觀途中,記者與多位深受觸動的游客交流。天津游客周佩佩分享,透過周恩來總理批注的《新華日報》影印件等展品,深切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革命精神永遠年輕。她同行的同學補充道,數字展等新穎形式使歷史更鮮活,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帶著孩子參觀的王女士期望孩子銘記歷史、不忘先輩,她的女兒正拿著小本子,認真記錄抗戰故事,并立志長大要“像抗戰英雄般勇敢”。
采訪中,不時能看到一隊隊穿著紅色馬甲的年輕人,他們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的00后大學生志愿者。經過系統培訓后,他們補充到講解員團隊中,不但能夠緩解假日里人手緊缺,還會用年輕人的方式和游客互動,讓講解更具吸引力。這些志愿者不僅是講解員,還是服務小管家。記者看到,他們在展廳里來回巡查,提醒游客注意腳下安全,不要擁擠,并在咨詢臺收集游客反饋。
傍晚時分,記者離開時,幾位剛看完展覽的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從身邊走過,孩子們在交流觀展感受。門軸轉動的“吱呀”聲里,80年前的烽火與今日少年的感悟輕輕重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