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報社記者近日跟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宣傳基層行”活動,走進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探訪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校部舊址,在青山綠水間重溫烽火歲月,在文物史料中感悟抗大精神。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最高軍事學府,1936年創建于陜北瓦窯堡。1940年11月,抗大總校遷至邢臺漿水川一帶,校部設于前南峪村。在此辦學的兩年零3個月時間里,抗大共培養了第六、七、八期學員8000余人,并指導全國14所分校改進工作,輸送了大批軍政人才。
抗大陳列館于1999年正式開放,是一座全面反映抗大發展史的專題陳列館。館內陳列著文物360余件、歷史照片590余幅,并設有20余處復原場景,系統呈現了抗大從陜北轉戰華北敵后的辦學歷程。
陳列館講解員李青用手指著一件件珍貴的展品動情地說:“這些文物不僅記錄了紅色歷史,更承載著革命精神。無論是動員社編輯出版的《抗大動態》、左權將軍編著的教材《埋伏與襲擊》,還是留有當年學員批注的泛黃講義,都讓我們看到當年抗大師生是如何在槍林彈雨中堅持教學的。”
參觀期間,記者遇到了帶著兒女從沙河市專程趕來的張先生。張先生感慨道:“希望孩子們能了解這段歷史,懂得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近年來,抗大陳列館充分發揮資政育人功能,推動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實施“抗大舊址共建共享”項目,對漿水鎮9處抗大機關舊址進行修復和展陳提升,推出復合型紅色文化旅游項目;另一方面,創新打造“太行山上思政課”系列課程,開展抗大“小長征”、文藝匯演、舊址黨課等活動,與近百所大中小學結對共建,引導青少年學習抗大精神,為老區建設貢獻力量。陳列館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年均接待游客達百萬人次。
“陳列館以活化紅色資源、傳承抗大精神為己任。今年,我們推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視角下的抗大’專題展,設‘外國人眼中的抗大’‘抗大中的國際戰士’‘海外華僑與抗大’3個部分,精選史料,展現國際視野中的抗大形象。”抗大陳列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楊樹說。
離開陳列館,記者一行來到抗大校部舊址,這里完整保存了16處院落、209間房屋。在“連心巷”內,李青講述了抗戰時期村民為掩護抗大師生而專門開辟通道的故事,生動展現了軍民的魚水情深。何長工生平展室記錄了這位“為人民扛了一輩子長工”的革命者事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親筆題寫的抗大紀念碑文:“我們常想,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我們抗大全體人員吃的是漿水川的糧,喝的是漿水川的水,是漿水川和太行山的廣大人民把我們養育壯大的。我們在此受到了深厚的教育和鍛煉,對此我們將永志不忘……”字里行間飽含著與老區人民的深厚情誼。
在校部舊址,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表演專業學生王良宇和同學們正在拍攝歷史片段。“我們拍攝的是滕代遠、何長工兩位革命前輩的生活場景,為了還原歷史,我們查閱了大量史料。在抗大校部舊址拍攝,仿佛穿越回了那個年代,更能理解‘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抗大陳列館、校部舊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地。近年來,前南峪村依托自然資源與紅色資源,打造“紅色+綠色”旅游模式,建設紅色景點,開發“為人民服務之旅”“人民英雄之旅”“艱苦奮斗之旅”3條現場教學線路。村民們發展起民宿、農家樂,走上了致富增收道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全長48公里的紅色旅游專線“抗大路”直通陳列館,新修建的抗大西線與現有路網形成環線,構建起“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來此走抗大路、吃抗大飯、唱抗大歌、上抗大課,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歷史、砥礪初心。此外,以1940年抗大在漿水川辦學歷史為背景打造的“抗大1940”街區,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還原了抗戰時期的老街風貌,構建了紅色文化體驗與商業消費融合的新場景。街區自今年8月開放以來,人氣旺盛,成為激發當地文旅消費活力的“熱引擎”。
抗大精神正如太行山上的青松,歷經風雨,依然蒼翠挺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