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
自啟動建設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均建立起建設工作領導機制,出臺建設方案,制定建設保護規劃,建立項目庫,高質量開展項目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正從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高位推動 統籌有力
國家文化公園是傳承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加大統籌力度,推動規劃設計和項目落地,形成工作合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使之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同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建設方案,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2021年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對于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具有重大意義,是繼自然生態領域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之后,黨和國家在文化領域推出的重大國家戰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于冰說。
“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是構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國家工程,是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力量的創新工程。”中科院地理所高級工程師、旅游研究中心總規劃師寧志中表示,高位推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利于系統闡發中華文化豐富內涵,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當前,國家文化公園各牽頭單位已相繼制定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和建設保護規劃。國家文化公園沿線數十個省(區、市)均成立了省級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分省份規劃,各地區各方面工作正在扎實推進。
擔負使命 保護為先
各地在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將保護放在第一位,科學劃定管控保護區,尊重歷史、修舊如舊,在保護傳統文化生態的基礎上,使文物古跡、歷史遺存、革命遺址鮮活起來,建設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廊。
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牽頭單位之一,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召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推動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33項建設任務。其中,“堅持底線思維,加大管控保護力度”貫穿各項工作,甘肅、山西等地出臺省級長城保護條例,陜西實施省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河北加緊編制長城周邊風貌管控導則。
在河北秦皇島,長城保護員制度猶如一張嚴密的保護網守護著古老的長城。喬國華是秦皇島市撫寧區界嶺口村的長城保護員,他三天一小巡、五天一大巡,用腳步丈量長城、守護長城。在一次巡查中,喬國華遇到一名游客,該游客想把長城城磚帶回家“鎮宅”。喬國華耐心勸說,并向其講述了長城歷史和自己多年來保護長城的經歷,最終游客主動把城磚放了回去。如今,秦皇島登記在冊的長城保護員達93名,該市還設立了“長城保護日”,并于今年7月成立了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法庭。
長征過程中,紅軍在貴州活動時間長、活動范圍廣。據統計,貴州現有長征不可移動文物75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8處,有可移動文物2585 件(套)。2021年7月1日,全國首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地方性法規《貴州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條例》正式頒布,從制度安排上解決保護、建設、管理和利用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
福建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之一。福建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注重長征文物保護頂層設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起草的《福建省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已由省政府提請省人大常委會立法一審通過。截至目前,福建已完成紅九軍團長征出發地、長汀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工程,同時,寧化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等長征文物展示工程正在啟動實施。
“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加強文化研究、文化脈絡梳理、文化資源整合和特色文化體系建構,注重原生態保護、活態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利用。”山西財經大學文化旅游學院院長弓志剛認為。
文旅融合 創新傳承
文旅融合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題中之義。近年來,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推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緊密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統籌文化建設、旅游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依托沿線富集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激活各類資源要素,為地區發展塑形、賦能,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沉睡的資源活躍起來,讓潛在的優勢發揮出來。
作為落實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內容,黃河文化和旅游帶建設正在有序推進。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文化和旅游部立足全域統籌,串點成線,連線成廊,集中實施一批標志性工程項目,塑造“中國黃河”整體形象。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舉辦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推進活動,發布了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和《黃河文化旅游帶精品線路路書》。
江蘇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之一。近年來,江蘇編制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規劃》《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兩個省級專項規劃,積極打造標志性文旅精品、標志性工程、標志性活動,集中推出“運河百景”標志性文旅產品,連續4年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
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標志性項目之一,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自2021年6月以來,吸引118萬人次游客進館參觀。該館館長鄭晶介紹,今年暑期博物館舉辦了“中茲神州——絢爛的唐代洛陽城”運河城市系列特展,接下來,還將舉辦國內其他運河城市特展,展現大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的魅力。
近年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文化和旅游部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為契機,指導長江沿線各省份組織舉辦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如湖北承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推出長江主題展覽,聯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省級圖書館舉辦“沿著長江讀中國”系列活動。
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之一,湖北大力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謀劃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推動打造漢口歷史風貌區、改造提升武昌古城、修繕漢陽古城風貌區、建設青山工業遺址文化區等,建成一批長江文化主題展示區和文旅融合示范區。
針對如何推進長江文旅融合,湖北大學中國旅游案例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熊劍平建議,推動長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關鍵在于緊抓文化內核、打響文化品牌、盤活文旅資源、講好長江故事,讓文物活起來。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關系著一方百姓的福祉,也關系著中華民族歷史文脈的傳承。當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如火如荼,統籌機制不斷發力、規劃布局逐步落地、標志性項目紛紛亮相,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滄桑的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和長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些中華文化符號將在中華大地上更加凸顯出來,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頭。
(采訪組成員:任英文 高越 任麗 李金枝 林小燕 邰子君 陳潛 王文華 王硯程芙蓉李志剛執筆:李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