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旅游報社記者跟隨中宣部組織開展的“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采訪活動走進贛州市尋烏縣,探尋這里的紅色與古色。
紅色是尋烏最厚重的底色。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這里開展了一次著名的社會調查,并寫下了《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尋烏調查體驗園包括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尋烏調查·1930”紅色文旅街區、尋烏調查紅色文化培訓基地等區域,2024年2月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
步入位于尋烏縣長寧鎮的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只見四周樹木青翠,門口處“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字跡格外醒目,毛澤東、朱德、古柏等老一輩革命家居住的簡陋房屋、戰斗過的痕跡映入眼簾。紀念館負責人介紹,紀念館占地面積達8000平方米,主要由毛澤東同志舊居、尋烏調查陳列室、紅軍醫院、紅四軍干部會議舊址等組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紅色遺址的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今年上半年,紀念館接待游客約20萬人次。
在離紀念館一街之隔的“尋烏調查·1930”紅色文旅街區里,一場紅歌會正熱鬧進行,廣場上圍滿了市民游客,大家在歌聲中追憶革命歲月。“街區由老建筑更新改造而成,保留著眾多革命舊址、傳統民居和老字號商鋪,還原了《尋烏調查》中描述的尋烏城,集紅色體驗、培訓研學、商業消費、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是尋烏紅色文化與市井煙火交融的生動縮影。”長寧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還通過舉辦技能培訓、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居民開辦特色民宿、文創工坊、傳統小吃店,讓街區成為紅色基因傳承地、文旅消費集聚區。
記者了解到,2024年,尋烏全縣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其中紅色旅游人次近300萬。紅色沃土上,老區人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古色是尋烏的又一張名片。在尋烏縣南橋鎮高排村,始建于清乾隆時期的陳氏云魁公祠大夫第依山面塘,既屬贛南古建筑三大格式中的九廳十八井,又有標志性的贛派封火馬頭墻,雕鏤精湛、飛檐翹角,是客家古建筑中的瑰寶。大夫第的大門旁立著一塊牌子——高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尋烏縣副縣長吳九生介紹:“客家祠堂承載著客家人難以割舍的鄉愁記憶,在凝聚情感、道德教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高排村積極保護修繕大夫第并進行活化利用,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其打造為集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化解、村民說事議事、道德講堂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善治陣地,引導矛盾糾紛化解,‘能進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組不到縣鄉’,推動民情在調查中掌握、風險在調查中防范、矛盾在調查中化解,實現矛盾糾紛不出村、不上交,化解在基層。”
在高排村文明實踐員陳佛海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在大夫第中詳細了解客家圍屋的結構、歷史、保護情況,老屋還成了客家習俗、客家美食的展示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設立,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節假日期間,村里還經常在這里開展文藝活動、非遺展演,來打卡的游客越來越多。”陳佛海說,高排村還大力發展百香果、獼猴桃等種植產業。隨著游客的增多,村里舉辦了采摘節等農文旅活動,辦起了特色農家樂,鄉親們的發展勁頭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