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由田漢、聶耳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事跡創作,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如今,曾回蕩在東北大地上的怒吼仍振聾發聵、清晰如昨。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在遼寧省本溪市建設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2018年9月,紀念館建成開放,向世人講述東北抗日義勇軍奮戰于白山黑水間的英雄壯歌,并重點呈現其作為《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素材來源的歷史地位。
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館長王強介紹,紀念館積極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功能,累計開展各類社會教育活動210余場,成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截至目前,紀念館累計接待觀眾74萬余人次。
紀念館內有416個圖文展板、335件珍貴展品、4處多媒體場景演繹、3組大型群雕、2處復原場景?!啊乓话恕伦兒?,由于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地區大片國土迅速淪陷。中國共產黨及時發表宣言,提出堅決抗日、收復失地的號召。”紀念館講解員姜春苗站在展板前,堅定而有力地講述著。觀眾們跟隨講解走近那段英雄戰斗史,無不肅然起敬。
參觀過程中,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故事讓沈陽初中生李天驕紅了眼圈?!拔疑羁谈惺艿较容厒兊拇鬅o畏精神,他們在那么艱難的環境下,為了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F在的和平生活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我一定要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紀念館內一處多媒體演繹場景前,沈陽市皇姑區岐山路第一小學學生張嘉怡緊緊拉著爸爸的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畫面。張爸爸說:“一進入多媒體演繹場景,孩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這里和傳統展陳不同,模擬畫面真實立體,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欲,在她心里種下一粒愛國的種子。孩子一邊觀看,一邊向我詢問抗戰歷史,認真極了。”
紀念館宣教部工作人員楊婉怡介紹,依托高新技術手段,館內的多媒體演繹場景讓歷史“活”了起來,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目前,紀念館正加快推進網上展館、AI互動體驗建設,豐富展陳形式、創新活動體系,為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在《義勇軍進行曲》素材展陳處,退伍老兵李楊林與戰友們聆聽著鏗鏘有力的歌曲,動情處便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他說:“紀念館利用科技手段,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先烈們不畏艱難的英勇氣概,激勵我們奮勇前進?!?/p>
據介紹,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還積極參與編寫《桓仁抗戰歌曲選》,引進大型音樂史詩劇《民族脊梁》,繪制《義勇雄魂》《抗聯壯歌》連環畫等,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堅定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勿忘歷史、珍惜當下,勿忘國恥、報效祖國!偉大的中華民族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沈陽游客吳峰領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的這段話,道出了觀眾們的心聲。
王強表示,下一步,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將更加科學地保護文物,更好地呈現抗戰歷史,通過優化展柜設計、升級展陳技術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